苏东坡没有马,苏东坡梦中醒觉

《定风波》 苏东坡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行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叶嘉莹

……《圣经·新约》上说过这样一句话:“万事都互相效力,使信主的人得益处。”意思是,你只要是信主的人,你就可以在无论什么事情之中都得到益处。如果我们不提宗教,只从哲学修养这一方面来讲,那就是说,假如你真的有一种对哲理的了悟,那么万事都会互相效力,使你无论在什么环境中都能得到益处。苏东坡就差不多达到了这样的境界。在这首词里,他说的只是下雨这么一件小小的事情,却从中悟出了这么多的哲理。我们以前讲过柳永的词,柳永就喜欢写下雨。可是柳永的下雨写的是什么?柳永是:“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他是从大自然的变化之中体会到生命的短暂无常,是一种“秋士的悲慨”,并没有一种哲理的了悟。至于李商隐就更不用说了,他是“楚天长短潇潇雨,宋玉无愁亦有愁”。他们从雨中得到的只是一种哀感。可是你看人家苏东坡,他说“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又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我的老师晚年写过和陶渊明的《饮酒》诗二十首,其中有这样两句:“知足更励前,知止以不止。”很多人对物质的欲望像一个无底的深洞,叫作“欲壑难填”。如果一个人永远处在物欲的笼罩之下,永远被欲望所控制,那么他就永远不会有任何的了悟。所谓“知足”,不是那种颟顸的、庸碌的、不思进取的知足;而是要你在知足之中,更加努力向前。我常常听到有人说:“不是我不读书,是我读书的环境不好啊。”他们往往有很多很多的借口为自己解脱。可是,历史上不是也有很多人是在很艰苦的环境中念的书吗?欧阳修小的时候,家里贫穷,没有钱买纸笔,他的母亲就“画荻教子”——拿一只荻当做笔在灰上写字。辛弃疾有两句词说:“莫避春阴上马迟,春来未有不阴时。”他说你不要逃避春天的阴雨而不肯出门,否则,整个春天经常是阴雨天气,难道你就把整个的春天都放过去吗?你老是说,我没有马骑,所以就不出去。那么如果你永远没有马,难道你就永远也不出去了吗?这是不成的。苏东坡说:“我虽然没有马,但是我有竹杖,还有芒鞋。我觉得它们很轻快,比骑着马还舒适。”这就是所谓“知足”。而他后边说:“谁怕?”就是励前,是在知足之中的励前。就是说,不需要欲望的满足,不必等待条件,你也依然能够向前。苏东坡现在没有马,也没有雨具,但是他在风吹雨打之中依然吟啸徐行,走自己的路。“蓑”是渔夫穿的那种蓑衣。渔夫常常在风雨之中驾着船到江上去捕鱼,身上只穿一件蓑衣。“一蓑烟雨”是说整个蓑衣都在烟雨之中,实际上也就是说他的全身都在风吹雨打之中了。他说,我就像那渔夫一样,在风吹雨打之中也要出去,任凭我的一生遇到多少风吹雨打,我都不怕。写到这里,他写的已经是人生的风雨了。

……,……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料峭”是形容词,这两个字永远是形容春寒的。冬天的寒冷是“朔风凛冽”,春天那种乍暖还寒的寒冷就是“料峭”。我以前曾经说过,苏东坡常常喜欢写从梦中醒觉的这样一种境界。像“古今如梦”啦,“人生如梦”啦,“觉来小园行遍”啦……都是如此。但现在他写的不是梦而是酒,“酒醒”同样也是一种醒觉。“料峭春风”有一种寒冷的感觉,《永遇乐》的开头“明月如霜,好风如水”也有一种寒冷的感觉,就是那种寒冷才使你醒来的。可是,“料峭春风”并不是一件坏事情。“微冷”,说得很好,人在醒觉之后,会有一点儿冷的感觉。但后边他说得更好——“山头斜照却相迎”,“相迎”两个字用得非常好。当你经过了风雨,感到寒冷的时候,忽然间一抬头,看到了山头那西斜的太阳,心中马上升起一种亲切和温暖的感觉。这话很难讲,但在人生之中确实有这样一种体会。在这个时候,你就知道下雨之后终究会晴,你就会对宇宙之间的循环有了一种了悟,你就不会永远沉陷在悲苦和挫折之中。由于你对人生有了一个比较彻底的认识,所以在微冷的醒觉之中就有了亲切温暖的感受。这使我们联想到,苏东坡还说过:“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西方的诠释学认为,一个作家不管写出多少不同的作品,你都可以透过他所有的作品找出他的一个中心的感情意境之所在。那么,通过苏东坡的这么多首诗和词,我们也可以找到他的一个基本的修养之所在,那就是“山头斜照却相迎”——一种通观。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向来”,就是我过去所来的地方。他说,我回头看一看我过去所来的地方,穿林打叶,雨打风吹,那不是很萧瑟很凄凉吗?这实际上是指他平生所经受的那些打击和苦难。他说,他现在悠然自在地走我自己的路,走向自己所追求的那个目的地,在我的心中,既没有风雨,也没有晴天。就是说,他现在已经超脱于风雨阴晴之上了。“风雨”和“晴”指的是什么?“风雨”是打击,是一种不幸;“晴”是温暖,是幸。有的人把打击和不幸看开了,对温暖和幸福却不能看开,那也不对。“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意思是,无论是打击和不幸也好,无论是温暖和幸福也好,对我的心都没有干扰,都不能转移和改变我。风雨是外来的,我还是我;晴朗也是外来的,我也还是我。现在,他已经不只是通观,而且有了一种超然的旷观。唯其如此,苏东坡在晚年才能够达到一种很高的修养,写出“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这样的句子来。《定风波》虽然只是一首小词,但是他写出了很丰富的对人生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