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故居

他三岁丧父,他与自己的兄长先后在抗日战争中被杀。

他一生热爱女人,更热爱文学,他十七岁从故乡远去日本求学,苦读九年后回国为个人生计经受颠沛流离,他作别东京帝国大学的经济学及其暴力掠夺的价值观,而投入历史长河、世界范围以及郭沫若、鲁迅和他自己的文学中。

在他所身处的忍辱负重的战乱岁月里,他个人也罢,待人也罢,无愧于他人评说——郭沫若:他那大胆的自我暴露,对于深藏在千百万年的背甲里面的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式的闪击,把一些假道学、假才子们震惊得至于狂怒了。为什么?就因为有这样露骨的真率,使他们感受着作假的困难。李初梨:达夫是模拟的颓唐派,本质的清教徒。胡愈之:他的伟大就是因为他是一个天才的诗人,一个人文主义者,也是一个真正的爱国主义者。

郁达夫是一个笑得很多的人,饭局上酒杯前,“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从他的文学到他的人生,更好像一个没有主义者。“当年轻的学生们问达是持什么主义时,达只吸了一口纸烟,把轻烟吐了出来,用嘴指着那一圈一圈的轻烟,含笑回答说:这就是我的主义。”

郁达夫出生在浙江富阳,他十七岁从这里走出家门后,便于他处定居。这里的郁达夫故居据说是推倒翻新的,无论如何它看上去坚固而美观,传统又现代,站在庭院内,从入口处的小门向外望是名不虚传的富春江和远处一座圆圆的小山坡,院里的楼房似乎想与开门见山的小院相呼应,具有一览无余的气质,一楼厅堂墙上挂着五幅字图,其中一幅是郁达夫被杀前的形象,他在那湿热的印尼穿着浅色薄料洋服,唇上的黑须似乎为把人们的注视从漂泊与寂寥转移,他浅浅地笑着。

在郁家三兄弟的合影中,最年少的他也显得坚毅独立,中间一幅中国画试图表现他的独特志趣,接着我久久地站在鲁迅的字前,假如这是鲁迅的真迹,那么他的字便十分好看,多么有趣呀:达夫赏饭,闲人打油,偷得半联,凑成一律: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旧帽远颜遇闹市,破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这幢房子里,曾生活过他的祖母,他的母亲,他年轻时订婚后来结发的妻子,他家做饭的养女翠花,这现实的人生。一名被男人抛弃后没有多少选择的女人回到这里,从此后她关闭了以前是郁达夫的书房后来是他们的婚房那名叫夕阳楼的房间,在这儿还有他们的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她从此拥有五个小房间,它们每一间面积相当,一间套一间,楼上连楼下,甚至还有一条专属楼梯,仿佛一种行动代表着她的一种心情,吃斋念佛,磨面纺织,与孩子们嬉闹,在单人床上惊醒或惊喜,不知是真是梦,雨落芭蕉声声慢时,她走进连卧室的隔壁房间,这里窗户宽大,最靠近自然光,可是,这里没有郁达夫卖文买书换来的中、日、英、德、法五国语言的万余册书,这里没有他的文学,这里没有他想为国献身的工作。

郁达夫为追求自由、为坚守理想、为个性解放走向人生的悲情时,张爱玲说他沉醉滥情,张爱玲后来经香港去美国,日日与《海上花》相伴,相信只有堂子里才有半点爱情,她后来这人生与他二十五岁时的小说《沉沦》好像首尾呼应。超前早慧如郁达夫。

他通过女人想道:何丽之有?行为艺术如郁达夫。

他死时的一个身份是酒厂老板,当酒是文学家最美好的伴侣时,我希望像郁达夫一样向心灵的最深处,向自己和人生,提出这个问题:什么才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