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
贝聿铭:“我们家的花园以假山闻名,那些石头的样子都十分奇特,浑身都是小洞而且姿态万千、形状各异,当然,这些石头一般源于自然天成一半却是人工所为,那些园艺师们就是艺术家,他们简直就是亨利·摩尔那样的雕塑家,他们所看到的不仅仅是这块石头现在的样子,还包括这块石头将来可能的造型,所以,他们会把石头的孔穴凿大一些,或者在上面再凿出几个新洞,使它能够初步成型,当然这不是最后的成品,而仅仅是初步成型,就象亨利创造雕塑时使用的那种方法,然后,他们会把加工好的石头放在海边,于是,经过十到二十年潮水的冲刷,那些石头所有粗糙的地方都会变得光滑,这样,一件成品就问世了,然后他们就可以说:“嗯,好了现在,这块石头可以放到花园中去了。”通常是父亲把初步成型的石头放到海边,这样,他的儿子就能对他的劳动进行收获了,世界上恐怕也只有中国这个地方有这么有趣的事情。我能够感觉到这件事对我产生的影响,那就是时间的重要性,它不仅仅影响了我的作品,同时也影响了我自身。艺术作品的创作,不可能有立竿见影的、让你非常满意的效果,我觉得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我认为,无论是建筑还是艺术作品,它真正的价值最终都只能交给时间去做评判,我认为时间对我的创作来说至关重要,我想是这样的。”
贝聿铭的家族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是一个非常传统的中国家庭,他的母亲因久病辞世后贝聿铭曾一度和外祖父生活在一起,“我的外祖父是一个非常有名的书法家,我母亲在书法、诗歌和音乐方面也很有造诣,所以在艺术方面,来自母亲这一边的影响可能要比父亲这一边的多,不过,我觉得有些东西已经在时光的侵蚀中损耗了许多。”贝聿铭的父亲贝祖贻是这个家族中第一个银行家,他是一个极具商业眼光的人,曾先后在广州和香港的中国银行任职。1927年,贝祖贻被调往上海这个迅速发展的中国商业中心去工作,贝聿铭也随同父亲来到了上海并在圣约翰中学就读,“父亲非常关心我的未来,他问我,你将来想做什么?当时,23层的国际饭店正在建造过程中,在三十年代中期的上海23层的建筑简直是不可思议的,那就像是现在纽约100层高的摩天大楼一样,它给了年轻的我非常大的震撼,我想,修建那么高的大楼真是太神奇了,于是我回答说,也许,我想学建筑。这就是开始。”
胸怀报效祖国的使命感,贝聿铭于1935年前往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专攻建筑专业,但他很快就发现那里老式的纯艺术教学并不适合自己,于是还没等到开学他就离开了宾大,由于对自己绘画才能的不自信,贝聿铭在麻省理工学院改学了建筑工程学,这个专业对他的分析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久,院长建议他重新选择专业,“在麻省理工学院学习了一年之后,他对我说,为什么你不考虑学建筑呢?我说我的画画得不好,他说,我还没见过画不好画的中国人呢。当然,他的话有悖事实但是确实给了我尝试的勇气,于是我试了,这一试就再也没有回头。”